录取捷报空前绝后!个传媒录取齐聚广州摆渡学人!往年

在这里,读懂留学

KnowtheCauseofAdmissions

LSE媒体与传播系录取说明

LSE的传媒专业,媒体与传播系有10个,再加一个由性别研究系和传媒系联合授课的性别、媒体与文化硕士,一个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的社会与公共传播硕士,一共12个。这12个项目,说是中国学生申英最难录取的传媒专业也不为过,近五年来中国录取率都只在10%上下徘徊。

2024Fall摆渡学人共33个人申请LSE传媒项目,17个人录取(有一位学生同时拿到两个录取,所以数量上是18个录取),waitlist有2人,等待3人(祈祷更多喜讯)。23fall、22fall一共有12个录取。本文将简要概括和分析这30个LSE传媒录取的案例特点。

此外,重申摆渡学人的传媒申请以及发展策略:严格遵守和尊重学科次领域的知识边界,不以“传媒”一词大而化之理解学科和学校项目。必须诚实说明,以上提到12个传媒项目所代表的媒体传播分支,摆渡学人已经攻克10个。社会与公共传播和政治传播目前仍未有录取案例,欢迎更多与该项目匹配的申请者与我们一起在新的一年开疆拓土,录取捷报空前绝后!个传媒录取齐聚广州摆渡学人!往年也希望其余10个项目的潜在申请者可以看到摆渡学人,共同合作,创造彼此的辉煌。

Data:2024.05.29

01摆渡学人24fall获18枚LSE传媒录取LSE传媒18个录取,其中8个战略传播已在LSE战略传播与社会8个录取轰炸广州摆渡学人文中介绍,本文主要介绍余下10个录取:

媒体与传播硕士4个,媒体与传播(治理)硕士1个,媒体、传播与发展硕士1个,全球媒体与传播硕士(LSE&南加大双学位)2个,性别、媒体与文化硕士2个。

0218个案例各有何特点?与LSE战略传播的8个录取者一样,以上10个传媒录取的学生们大多来自传媒本专业,既有媒体与传播、新闻学或新闻传播这样直系背景的,也有影视学、公关广告这样相关领域的。

只有一位是小语种专业,加上战略传播录取中一个文学、一个小语种专业的两位同学,24fall我们录取LSE传媒的学生中,只有三位是跨专业申请,但是这三位同学都有与各自申请专业相关的过硬的实习、修课等证据。

下面重点介绍战略传播之外的10个录取的背景特点。

案例1:数字媒体,全球传播,媒体治理均涉猎,申LSE媒体与传播general方向最合适J同学是中外合办传媒背景,有过一段关于数字劳工的研究助理经历,一段新媒体实习。由于本科积累了大量媒体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mediaaudience、媒体所传递或代表的power和discourse以及digitalmedia兴起后所产生的algorithm和platform相关话题抱有很大的兴趣,对全球传播、媒体产业、媒体治理等领域都有所涉猎,一开始没有特别明确的申请方向。

在综合评估之后,Jessica老师认为ta更适合申请General的MediaandCommunications项目。在文书中,我们把ta的兴趣聚焦在对audience的分析,通过媒体如何影响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权力关系、媒体如何塑造观众的认知和态度、受众的主动参与和反馈等方面去一一呈现ta对相关传播现象和理论的理解。J同时拿到UCL的数字媒体:批判研究录取。请阅读文章:

24fall录取捷报|9个UCL数字媒体录取:录取率10%,如何申请英国G5最难传媒项目之一?

案例2:研究经历丰富,媒体与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径LSE媒体与传播是E同学的dreamoffer。ta本科就是mediaandcommunication背景,一方面,在本科必修课中接受了传播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另一方面,ta从中发展出了对digitalmediaculture的兴趣,并选修了较多社交媒体有关的课程,研究不同媒体平台上的meme(迷因)、饭圈行为以及明星网红效应,也做过女性电影研究项目的researchassistant。

E同学在媒体/文化研究上的经历和兴趣是十分突出的。所以顾问Kingsley老师非常明确地将其文书主线锚定在数字时代围绕身份的理论探讨。

除此之外,E同学也有部分PR课程的学习以及在媒体行业综艺节目策划的实习,这些都为ta提供了更多反思数字身份的形成及其传播的契机。

案例3:学术兴趣广泛,但主题不够聚焦,以受众研究理论取长补短W同学影视学专业,绩点亮眼。ta的这个专业训练略微有点杂,既有影视制作一类的课程,也有传播学基础理论和媒体研究的部分课程,这一方面培养了W同学较为广泛的兴趣,例如流行文化、数字平台和性别研究等等。但同时也导致ta没有一个十分聚焦的主题。

所以如果从W同学关注的经验现象,很难以一个强有力的研究主题,再搭配相关证据,以“惊艳”LSE媒体与传播的招生官。文书老师Lena就跳出各种媒体文化现象,从LSE社会科学研究传媒的理论路径出发,分析出W同学研究的数字媒体,其实都关注到了媒体上的audience,包括他们的身份、认知和传播行为等,最终找到了受众研究的切入角度(W详细的申请过程请参考24fall录取捷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体与传播硕士:受众研究下的数字媒体文本和用户参与)。

案例4:英本传媒,实习偏弱,以扎实的学术基础,取胜LSE媒体与传播Y同学是英本传媒背景,有过跟申请方向高度相关的两段暑校经历和一段交换经历,在媒体与传播学领域的学术理论基础扎实,通过课程学习和研究项目的积累,对媒体、文化和数字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了全面的理解。

Y同学对数字文化的探索不仅局限于理论层面,还涉及到了对具体文化现象的调查和分析,关注的主题包括对数字时代下真实性与身份认同的探索,以及汉服文化在数字媒体中的再现与传播等等。

实习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只有一段媒体相关的实习,因此文书中并没有突出实践经历这一块。但,必须说明一点,值得所有的中国学生破除一点迷思:

申请LSE的媒体与传播学系,我们很清楚这是一个“sociologicalapproachtounderstandmedia”的系所,不是一个偏向mediapractice的系所,做新闻、搞广告、建品牌这些实践,绝对不等于“媒介研究(mediastudies)”。

因此,一种具有研究性、批判性、分析性的思考(无论是体现在essay还是internship),才是necessary的,光有实习没有批判性思考是不能申请上LSE传媒系的。哪怕没有实习并不影响,你只要对传播学研究有深厚的积累和见解,能够有证据证明你的学科修养和深度,就是申请这种理论性的传媒项目制胜关键所在。

可以说,这个论断适用于英国大部分传媒项目,某些实践类传媒专业除外。

案例5:记者经验丰富,“无缝”切入中国媒介治理的批判思考Z同学新闻专业,ta大部分的经历也都集中在采写编评、新闻伦理等新闻业实践训练,包括校内课程和两段著名地方报纸的实习。通常这个背景去申请英国传媒,有一定难度,因为较少涉及传播学理论,文化研究和媒体研究,而这些又是英国传媒学科的取径特色。

但是唯有LSE的媒体与传播(治理)项目完美适配Z同学,因为这个项目探讨媒体传播行为如何被各种利益相关者所规制,而Z同学对于Kingsley老师所说的纸媒行业,记者的内容生产经常遭到“阉割”甚至产生自我规训的现象非常感同身受。

由此,Kingsley老师就想到从记者这个比较少申请者会切入的群体出发,从他们所面临的被“治理”现象去反思中国语境下的媒体治理(详细的捷报文章请参考24fall录取捷报|伦敦政经媒体与传播治理硕士:作为一种“媒体治理”的记者行为伦理规范)。

另外Z同学还获得了申请难度不亚于LSE全球传播项目的华威大学全球媒体与传播硕士的录取。

案例6:小语种,关注媒体中的发展议题拿下LSE、USC、UCL、港中文不同传媒分支P同学来自985小语种专业,跨专业申请传媒却获得多个热门项目的录取:LSE媒体、传播与发展项目(第一志愿),UCL的数字媒体:批判性研究项目,南加大数字社交媒体录取,港中文的全球传播项目,在传媒领域跨越了媒体与发展、数字媒体和全球传播三个分支方向。

这个震撼的结果不是偶然。首先,小语种背景,让P同学对于第三世界的拉美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非常了解,不仅其视野具有历史的纵深,并且ta关注的发展议题,是通过传媒这个镜头去实现的,对于当下数字社交媒体如何渗透到拉美地区也有一手观察,ta有国际通讯社和知名短视频平台在拉美地区的运营实习经历,无论是对于文化入侵还是对于传媒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数字媒体的运作都有积累,所以ta切入媒体与发展、数字媒体和全球传播都没有什么壁垒。

文书老师Eddy再通过对于数字技术带给拉丁美洲的困境出发,批判性地串联起P同学本科专业涉猎的美洲历史文化课程以及拉美的当代数字技术现状,助其摘得三所顶尖传媒院校的录取!

案例7:二战录取LSE-USC全球传播、NYU整合营销数字营销经历与思考是核心竞争力S同学作为应届生申请的那一年,在其他机构选校的专业范围比较广,虽然最后拿到了KCL和爱丁堡大学录取,但是专业并非其所喜欢的方向,因此,S同学决定第二年重新申请,重新选择机构,选择了和摆渡学人合作,并且定位排名更高且传媒专业强的院校。

S同学有2段4A公司实习,还有知名国际互联网公司的市场及活动部实习,传媒相关经历很丰富,且有心得。在选校上,由于S同学没有GMAT或者GRE成绩,尽管其营销相关经历丰富,顾问老师Lena还是建议S同学最好把方向集中在战略传播、国际传播方向,避开纯商学院的项目。

S同学的特点是在上海的4A公司实习,接触了前沿的数字营销方式,或利用KOL和KOC等方式进行营销,S同学的经历充分说明了用户生产内容的营销方式对主流营销手段的影响,这些经历也构成了S同学冲击名校传媒专业的申请竞争力,助其拿到LSE-南加大全球媒体与传播,以及NYU的整合营销录取!

除此之外,Lena老师还挖掘到S同学海外的交换经历中有营销策略(Marketingstrategy)的课程,并做了社交媒体策略的作业,这些课程训练也丰富了S同学在数字营销方面的积累。

案例8:LSE-USC全球媒体、战略传播双录取跨国公司的公关实习成为关键LSE与南加大的全球媒体与传播双学位,是Z同学的第一志愿,ta同时拿了LSE战略传播与社会的录取,两个LSE传媒在手!

申请全球传播,一方面是Z同学的兴趣使然,这个兴趣主要是在两三段的国际4A公司、做跨国宣传项目的文化传媒公司以及跨国企业的公关实习中逐步积累的。这些经历促使ta对文化产业,文化商品的全球流动,以及社交媒体在其中的作用产生兴趣,并成为切入全球传播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ta在媒体管理,国际关系等课程中,也培养了对全球政治、经济与文化产业议题的敏感度。

不过Z同学最初对全球传播的理解,还局限在商业视角,讨论媒介如何帮助国际企业做战略传播。但LSE全球媒体项目具有很强的批判性,所以我们转换文书的视角,在批判研究的理论下,讨论跨国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宣传品牌价值观的过程中,也在向后者输入一种文化霸权,而其中globalmedia扮演了什么角色,它是否通过“把关者”的手段,助推了这种文化霸权的植入。

案例9:学术能力强,性别和媒体交叉的兴趣主线清晰X同学传媒专业,虽只有一段校内实习,但ta在在其本科课程上大量地关注了性别议题,并写作成多篇英文小论文,这些论文很多是70分即一等的优异成绩,证明ta在性别领域上较强的学术能力。

其次,顾问老师Jessica发现ta更喜欢做数字媒体上的性别表征或身份认同等研究,而且社交媒体上的受众研究是ta课业论文的另一个重点。也就是说ta的兴趣不在纯性别理论那一块,而是性别和媒体的交叉。那么LSE的性别、媒体与文化就是为ta量身打造的项目(X同学详细的捷报文章请参考24fall录取捷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性别、媒体与文化硕士:媒体、女权主义和父权制的动态关系)。

此外,摆渡学人往年也获得同一项目录取,并且有详细的GMC专业分析文章,请各位阅读文章:如何申请LSE的MScGender,MediaandCulture:性别中的媒体与媒体中的性别。

案例10:影视实践背景,但研究兴趣明确reservelist后7天转正LSE性别媒体与文化J同学来自中外合办院校,成绩优异,虽然是偏实践的电影电视背景,但ta在本科阶段修读了广泛的课程,涉及媒体、电影、文化研究、性别研究等多个领域,打下了比较好的理论基础。

J同学非常突出的一点是研究兴趣明确,从课内的论文、研究项目到拍摄的影视作品等方面,都很关注媒体中的女性群体——比如针对电影展开文本批判分析呈现的性别景观和男性凝视的问题,或探讨游戏作为一种媒介如何影响和塑造了女性玩家的观念和行为,或从消费文化和平台资本主义的角度探讨女性社群的形成和影响,因此很适合申请性别与媒体交叉的项目。

J同学是还是先发了reservelist(可以理解为拟录取,有录取名额空出来即转正),又于一周内超快转正式录取的学员。关于这段故事,刊载于“人文社科留学”当中,请读者阅读文章:留学手札|史上最快7天转正,LSEreservelist转offer:Gender,MediaandCulture。

03摆渡学人22fall、23fall12个LSE传媒录取摆渡学人22fall、23fall共帮助12位同学拿到LSE传媒的录取,基本囊括了12个传媒硕士,除了政治传播和社会与公共传播暂无。12个录取者的院校、专业和绩点背景如下图海报所示,跨专业申请的同学比较少,只有一个小语种、一个电气工程类的工科专业、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

上述学生的详细的申请过程,请阅读这一篇就够了:留学界LSEoffer收割机是如何练成的?摆渡学人23fallLSE录取合集。

LSE的传媒硕士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英国的传媒学科分布和最前沿的研究,同时和业界的接轨程度也很强,而摆渡学人近几年共拿下30个LSE传媒录取。从这一点来说,确实证明了我们在传媒申请上的一些实力。

但抛开表面上的录取战绩,我们想分享给各位同学的是,以LSE为代表的西方传媒硕士申请的逻辑与经验,即知道并认同传媒是一个有众多细分领域的大方向,而申请每一个次方向都应该对应不同的学科关怀、问题意识,并提供贴切的经历背景。这在我们多篇录取案例的深度解读,以及战略传播、性别媒体与文化等专业文章的分析中已经多次论证(见文末往期阅读)。

如果说真有什么传媒申请的“万金油”,那么尊重学科和次领域的发展,理清楚不同分支之间的知识边界,包括研究的问题意识、理论路径乃至是一些重要论辩的差异。同时,了解其硕士项目建制过程,高校硕士项目建立与外部社会变迁的关系是什么,项目的创始人企图通过开设项目要培养什么人才,回应当代什么具体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例如LSE传播系的LeeEdwards就非常明确地说明2017年创办战略传播的初衷以及教育目标是什么:内部者视角:LSE战略传播项目创始人LeeEdwards谈为何研究及如何研究“战略传播”?

同时,也需要给各位说明一点的是,LSE的媒体传播第一个硕士项目就叫做MScMediaandCommunication,成立于1998年,当时附属于LSE的心理学系,因此LSE的传播学有一定的心理学学科源流。但是,心理学却最后并没有统领LSE传播学的发展,而是由时任LSE校长的英国著名当代社会学家吉登斯倡议,并由他出面邀请时任苏赛克斯大学传播系教授RogerSilverstone于2004年,创办LSE的departmentofmediaandcommunication。

由此,不难看出LSE的传播学系得以建制,是由英国的社会学界来主导的,至今为止,英国社会学的理论脉络以及研究取径依然是LSE传播系最内在的学术传统和研究文化。关于这方面的学术史,请读者阅读摆渡学人文章:把学科理论带回留学申请中:从LSE战略传播硕士申请之中国学生“集体翻车”现象说起。

研究学科理论的学术史以及高校学科系所的建制史,基于此去深入理解特定的硕士项目和研究集群与其他大学同类项目的差异,再以此来反思留学申请策略的制定是否精准和有效,是摆渡学人一贯以来的宗旨。看上去十分繁琐,但绝对不是多此一举,这应该是正道。我想,从30个LSE传媒录取的结果来看,这个观点应该经得起考验。

【申请咨询请加小渡老师ferrymaneducation】往期推荐阅读

专业分析

录取捷报

录取数据

统筹|摆渡学人留学媒体与传播学部

文字|摆渡学人团队

排版|Kiki审发|Kingsley

图片|学校官网、其他网络来源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袭蓝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

最近发表